“一个也不能落下”与“一颗平衡的同情心”

——采访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捐助者段颖哲医师

文逸然


2016年1月2日

最近人们在热论是否接受叙利亚难民,以及接受多少的问题,强调道德与同情心。其实,道德,美德,同情心,调和人际关系,平衡国际局势这些话题本是经久不衰的社会论点。我们生活在21世纪,时代倡导我们以“自我约束,关注社区”取代“奢侈铺张,自我膨胀”。于此相应的热门话题有最近脸书(Facebook) CEO 扎尔伯格及其夫人宣布捐赠450亿美元股份用于改善后代人的生活,以及ElonMusk的spaceX成功发射并回收猎鹰9号火箭,为人类登入并移民火星打开了新篇章。这些新闻像一面面倡导为人人平等而努力,积极改善后代生活的旗帜飘舞在我们普通人生活的上空。在被这些新闻感动的深处,作为普通人,我们的所作所为虽没有这些听上去震撼人心,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诚心也撼动且温暖着无数心灵。反之,大千世界,信息时代,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灾难困苦的新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被自己的同情心触动,可多数人也会同情心疲软,认为悲剧每天都在上演,渺小而普通的个人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不会将帮助付诸于行动。也有一些人索性装眼不见为静,不去关注。

从中国传统来看,个人道德是一种关于个人修养的”心学“,它的理想之境始于人的自我实现。而从西方角度来说,道德更是一种改变调整人际关系的手段,承担社会方面的功用。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会的发起人,志愿者也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中产阶级,他们并不像ElonMusk或扎尔伯格那样大举为进,也不像同情心疲软者那样装眼不见为静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这么多困苦。在了解中国部分贫困地区儿童的受教育需要之后,也在确认自己的生活能够正常进行的基础上,他们将自己的同情心与同理心付诸于行动。美中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下文中简称基金会)的捐助者们也怀着这样的诚心与爱心,在过去6年里不断支持着那些需要帮助才可以完成基础教育的孩子们。其中,段颖哲医师就是这样一位尽自己力量传递爱心,温暖他人的典范。

段医师自2013年起捐助5个孩子的学费,她是基金会“一对一“资助项目的最初拥护者之一。她说,一开始其实并没有选这么多孩子,只是选了一对姐妹花,可当时看资助者的人数没有需要被资助的孩子多,有一些孩子被落下了,她就索性把剩下的孩子都选成了自己的捐助对象。5个孩子一年一共1500美金,她觉得对中产阶级来说并不是很困难的事,但每年300美金对每个孩子来说却至关重要。这些钱也许并无法改变孩子所在家庭的生活境况,但至少保证了孩子完成基础教育与自我成长的机会。段医师还说:“虽然基金会选择资助人时的标准是学习好,爱学习,但我并不期待资助的孩子必须有什么大成就,只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的需要,使他们感受到爱,将来能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传递这份爱心。我自己也有两个孩子,日常生活与工作都比较忙碌,很希望将来自己能更多地给孩子写信或打电话沟通与鼓励他们,就像潘玲(基金会副董事长)那样。之前,我资助的一个男孩就因为是自己是家中的长子,需要担负家庭责任与义务,即使在资助他学费的情况下依旧要辍学去工作。这是很无奈的,而我的力量也只能到这里。于是我又重新选了一个孩子使资助对象继续维持在5个。”从段医师朴素陈恳的语言里,我感受到了她并没有在所谓”慈善“这个字眼上想太多,只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使得一颗颗生于贫困的幼小心灵不被生活的艰辛击败,且被爱滋养着成长。这种爱似君子之交的淡然,又似父母之情的无私。

段医师原籍湖南,成长在北京,之后来美。她自己并非来自于农村家庭,但在看到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信息与照片时,她的同情心同理心使她能够设身处地去为孩子们考虑,忧孩子所忧。她也将同情心所产生的情绪作为她行动的推动力,一次选择资助5个孩子。当面对所资助的孩子要承担养家责任不得不退学的时候,她也深深明白我们不可能为任何人做任何事而无所限制,不计代价,在无奈与惋惜下重新选择了资助对象。这就是美中下一代基金会所倡导的平衡的同情心:尽努力了解他人的困苦,将爱心付诸于行动。但有时候人们必须承担各自人生的责任,我们资助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清楚地看待这些困苦,尽一己之力,回馈华人世界,共同为下一代华人编制美好的华人文化氛围与物质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感谢所有像段医师这样,一直以来参加美中下一代基金会义务捐赠与工作的所有朋友。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参与我们的行动,尽一己之力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你我皆可以为自己的同情心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我们用坚强的心给予他人力量与帮助,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也将使得我们不再执迷于对人类苦难的的无力同情,而是铿锵有力地为下一代建设我们这代人信念里华人社区,乃至人类世界该有的美好,并传承下去。